調控不應僅盯房價小額信貸政策鬆綁是最大隱憂來源: 週轉 發佈時間:2010/7/20 下午 05:35:49
小額信貸,號稱史上最嚴厲的樓市調控政策在施行了三個月之久後,終於看到了一點房價下跌的希望,然而,在這點微弱的晨光背後,卻又暗藏著調控效果土崩瓦解的危機。
以其擔憂房地產的調控政策誤傷經濟,還不如認真衡量一下,銀行信貸是否更可能是經濟下行的最大隱憂?
號稱史上最嚴厲的樓市調控政策在施行了三個月之久後,終於看到了一點房價下跌的希望,然而,在這點微弱的晨光背後,卻又暗藏著調控效果土崩瓦解的危機。 上週末,包括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都傳出了銀行三套房貸正在逐漸放開的消息,各地銀行在按照各自掌握的銀行徵信系統信貸記錄發放房貸,完全改變了之前的“三套房貸原則上不發放”的政策要求,撕開了本輪房地產嚴密調控大網的第一個口子。 而高層似乎也開始在擔憂房地產調控政策給宏觀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有媒體消息稱,6月底,中央高層已經委託有關機構赴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進行樓市調研,徵求研究機構意見,希望真實地了解目前政策對房地產市場帶來的影響,防止樓市調控對經濟造成誤傷,為製定下一階段樓市調控政策做準備。 對於房價依然在硬扛的市場而言,上面的一些動向恐怕並非好兆頭,受上述一系列傳言和消息的影響,上週低迷已久的房地產股異常反彈,市場的敏感性顯而易見。 目前面對的情況是,包括房地產市場在內的整個宏觀經濟都面臨著進退兩難的尷尬處境,任何一絲政策放鬆的風吹草動,都可能讓堅持了大半年之久的調控政策所取得的效果前功盡棄。 央行在上週的年度二季度例會上,已經再次明確了下半年的貨幣政策整體基調,即繼續實施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保持貨幣信貸的適度增長。雖然並不能確定上週各地銀行對三套房貸的“適時而動”是受央行的這次表態影響,但在某種程度上而言,銀行彷彿已經嗅到了信貸政策尋求鬆綁的味道。 銀行信貸對於房地產市場而言無疑是一個最重要的鬆緊口。在土地已經被嚴密監管,稅收政策又可望而不可及的情況下,信貸已經是目前能夠被利用的、最直接有效的調控手段。如果這一塊放開,不僅房價下跌的最後希望不復存在,隨之而來更可能是房價的又一輪飆漲。 這並非杞人憂天,其實早有先例。 2009年上半年全國房價的報復性上漲正是08年下半年一系列房地產“救市政策”帶來的直接效果,刺激政策帶來的大量流動性名正言順地進入了房地產領域,直接帶動了資產價格的攀升。如果這一輪三套房貸政策又被不正常的放開,誰也難保房地產價格不會重蹈2009年初快速上漲的覆轍。 因此,以其擔憂房地產的調控政策誤傷經濟,還不如認真衡量一下,銀行信貸是否更可能是經濟下行的最大隱憂? 目前市場上的利益方似乎也把準了中央調控的兩難之處。有研究機構提供給調研組的意見正是盡快取消“限購”、“限貸”政策,同時撤銷銀監會制定的“既認房又認貸”的二套房認定標準,以刺激市場需求,帶動經濟走出下滑的陰影。 顯然,如果類似的建議被採納,那麼持續大半年的房地產調控將無法避免地成為一場“鬧劇”,房地產又一次“死裡逃生”,從這一波最嚴厲的調控措施中解放了出來,再次走上綁架中國經濟的路子。 這不僅是中國房地產的大不幸,也將是中國民生的大不幸。如何才能在目前經濟的兩難境地中盡量減小房地產調控帶來的“誤傷”?又如何才能讓房地產行業真正成為中國經濟實際意義上的支柱產業,而非綁架者?這將是本輪中央樓市調控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 下一篇:樓市調控不應僅盯房價 (來源:北京晨報)“房價上漲讓許多人,尤其是年輕人變得非常焦慮,這是一個社會問題。” 經濟學家李稻葵近日提出“中國樓市問題比金融危機前美國更嚴重”等新銳樓市觀點,引起各界的熱議。 中國樓市問題有沒有美國嚴重,還需學者們進一步論證。不過,從每天早上天通苑地鐵站外排隊人群的臉上,我們切實感受到難以言表的焦慮。 按照經濟學家成思危說的,“即使現在的房價降50%,年輕人照樣買不起房”。在目前高房價下,年輕人既不符合購買經濟適用房的資格,乾癟的收入也無力承受高房價,最後成為“夾心層”。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一鳴表示,世界上最最自由化的市場經濟國家,包括美國、英國,他們的自由產權房率也就是在60%、70%左右,而我們的自由產權房率卻接近90%。低收入老百姓不可能都從房地產市場解決住房問題,需要在廉租房和公租房領域解決。 因此,樓市調控需要解決的絕不僅僅是高房價,而更重要的是未來房地產市場的結構需要一個制度性的框架。 1998年房改以後,房地產的市場化競爭非常快,但是在這個進程中,缺失了一塊,就是公租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 “每每想到,朝氣和活力會隨著年齡和壓力而不復存在,很無奈,感覺自己像蒲公英種子飄在城市上空,其實我們真的渴望落地生根。”一位年輕的蟻族在博客中無奈地寫道。讓年輕人擺脫焦慮最好的藥方就是給他們以希望,我們的製度建設還需加緊跟上。 |